返回顶部



王华超: 学习新技术不止步

2018/5/12 23:48:51浏览数量:32763

按生产单安排印刷次序、将文件传送至设备、开始低速印刷、调整折页设备、检查印刷质量和折页准确度、加速印刷、将书芯整理好后整齐码放、完成后填写转序单……这是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数码印刷机长王华超每天的工作程序。中石油彩印于2014年年底投资引入高速喷墨印刷生产线,王华超操作的数码印刷机就是这条生产线上的关键一环。目前这条印刷生产线在北京的数量并不多,会操作该机器的工人更是凤毛麟角,王华超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4月27日,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中石油彩印生产车间时,王华超正在数码印刷机旁细致地查看成品质量。


转型:摸着石头过河


王华超已经在印刷行业工作了18年,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儿”。但是3年前,当公司决定将他调到数码印刷机的操作岗位时,他心里还是打鼓的。“那时候,我对数码印刷可以说是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对自己能不能做好,信心也并不大。”王华超告诉记者。


在传统印刷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突然间要转型到数码印刷,王华超的压力很大。公司引进的数码印刷设备技术含量高,操作系统为全英文界面,并且生产过程中还经常要解决设备中众多精密传感器中的莫名故障,这对王华超这样传统印刷行业转型过来的人员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学起。从“老人儿”一下子变成了“新手”,王华超说自己只能不停地学习。“学习数码印刷机的操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起初,设备的工程师会给王华超和工友们演示设备的操作,这是他们唯一能学习的机会。王华超告诉记者:“那时候我们就跟着工程师模仿他的动作,把他的操作方法在本子上记下来,然后自己再一遍遍地演练。”面对全英文的操作系统,看不懂指令怎么办?王华超说他刚开始选择了“笨办法”:“每次出现不同的指令时,我先记住不同单词和句子的‘样子’,然后在手机词典里挨个查单词,直到最后完全记住和熟悉,下次再出现相同的指令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英语几乎零基础的王华超,凭借这种“笨办法”掌握了数码印刷机这台“庞然大物”的操作方法。在此之前,可以说行业中是没有“数字印刷工”这一工种的,但是王华超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能熟练操作数码印刷设备的凤毛麟角之一。


进步:与生产线一起成长


这3年多,王华超是伴随着高速喷墨印刷生产线和数码印刷设备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他对这套设备也有很深的感情。中石油彩印POD数码印刷部副经理徐璐告诉记者:“公司引进这条生产线初期,完全没有可以依赖的人才,一切都是从头培养的,现在王华超机长就是我们可以依赖的技术人才。”


不但自己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王华超还一点点把经验和知识教给年轻的工人们,工友们都喊他师傅,但王华超很谦虚,他说:“这个行业很重要的一点是传承,更重要的是互相学习,我也在学习年轻人身上的长处。”从业10多年来,王华超一直保持着这样的学习心态,他觉得,要想真正做好一份工作,就要时刻让自己吸收新鲜的养分。“我现在会操作数码印刷设备了,但是谁知道过几年会不会又有更先进的技术,如果有了,我还愿意去学。”王华超如是说。


聊起工作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王华超说:“我们公司印刷的很大一部分书籍是童书,我的女儿今年12岁,她平时看的不少书就是我们公司印制的,她看书时,我告诉她这本书可能就是爸爸印出来的。每当这时女儿都会很崇拜我,而想到和我女儿一样的孩子们都能看到这些印制精美的图书,我也觉得很满足。”

相关文章

  • 张宇忠:谈美祺20年的经营之道

    118

    提到美祺这个名字,标签行业的人并不陌生。美祺智能印刷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不干胶标签印刷和防伪不干胶标签研发生产的技术企业。美祺成立至今,已经服务了诸多知名企业如宝洁、立白等,得到了各行各业客户的广泛认可,在标签印刷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今年,是美祺智能印刷有限公司走过的第20个年头。20年里,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拥有五家子公司、服务各类知名品牌的大企业,美祺的步子越来越铿锵。是什么让美祺一步步稳扎稳打走到了今天,笔者采访了美祺的董事长张宇忠先生,他向我们给出了答案。美祺智能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宇忠先生笔者:张总,您好!美祺1997年成立,从一开始就是做标签印刷这一块吗?张总:是的。但其实我是94年就进入了这个行业,97年才创办了美祺。笔者:您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行业呢?张总:这说来话长了!我一开始是做包装出身的,后来一个报关同事无意中说到做标签印刷利润很高,一个成本几十万的材料都可以卖到几百万,从中发现了商机,于是94年我就出来自己干。刚开始我们连自己的厂房都没有,就是在别人厂的角落里放了一台机器,但利润确实不错,差不多创业半年的时候,我们每个月的营业额就有了10万左右

    2017/11/20 10:43:29浏览量:33120

  • 阳光印网杨斌:破局印刷业智能化,布局“互联网服务+智能工厂”新生态

    210

    2018年3月29日,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印传媒主办,科印网、印刷家共同承办的2018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暨第六届中国印刷电商年会在京拉开帷幕。会上,“2018中国印刷电子商务品牌20强”如期问世,阳光印网获此殊荣的同时,阳光印网COO杨斌以“破局印刷业智能化,布局‘互联网服务+智能工厂’新生态”为题,做了精彩的分享。在我国印刷行业毛利率和利润持续走低的今天,印刷行业如何提振?以下是阳光印网COO杨斌在2018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上的演讲精华,也许能助你找到答案。这几年来,由于国民经济、文化市场对于印刷品的刚性需求和全球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虽然印刷行业需求十分强劲,但我国印刷行业的毛利率和利润却并不乐观。根据过往数据显示,印刷产业的总体年产值超过1万亿,然而国内有10万家印刷厂,340多万名从业者,可厂均产值只有区区1000万,人均产值更可怜,仅有30万左右。在美国,人均产值可以达到100万左右。另外,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印刷行业市场前景调查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也显示:我国印刷行业盈利能力持续下降,2016年我国印刷行业毛利率跌至15.1%,201

    2018/4/12 18:41:52浏览量:27543

  • 王华超: 学习新技术不止步

    223

    按生产单安排印刷次序、将文件传送至设备、开始低速印刷、调整折页设备、检查印刷质量和折页准确度、加速印刷、将书芯整理好后整齐码放、完成后填写转序单……这是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数码印刷机长王华超每天的工作程序。中石油彩印于2014年年底投资引入高速喷墨印刷生产线,王华超操作的数码印刷机就是这条生产线上的关键一环。目前这条印刷生产线在北京的数量并不多,会操作该机器的工人更是凤毛麟角,王华超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4月27日,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中石油彩印生产车间时,王华超正在数码印刷机旁细致地查看成品质量。转型:摸着石头过河王华超已经在印刷行业工作了18年,是名副其实的“老人儿”。但是3年前,当公司决定将他调到数码印刷机的操作岗位时,他心里还是打鼓的。“那时候,我对数码印刷可以说是一点儿概念都没有,对自己能不能做好,信心也并不大。”王华超告诉记者。在传统印刷岗位上干了这么多年,突然间要转型到数码印刷,王华超的压力很大。公司引进的数码印刷设备技术含量高,操作系统为全英文界面,并且生产过程中还经常要解决设备中众多精密传感器中的莫名故障,这对王华超这样传统印刷行业转型过来的人

    2018/5/12 23:48:51浏览量:32763

  • 一位经历互联网大潮的传统印刷人的独白

    183

    2017已经落幕,2018大幕刚开启。业内人士会为2017年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贴上怎样的标签?这一年有哪些事情令他们印象深刻?哪些事情对他们产生了重大影响?哪些事情或者成绩最令他们骄傲?对于已经到来的2018年,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愿景和计划?今天,首先邀请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啸谷谈谈他对2017年的总结和对2018年的展望。 过去的2017年对于印刷人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物料飞涨、环保高压、员工流失、工价走低,对大多数的传统印企都是一种磨难。而期待中的传统印企转型及传统印企拥抱“互联网+”,实施几年下来,到2017年似乎有种烟消云散的感觉。2017年是我最有感触的一年,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影天印业”)一路走来,虽然曾经也很期待互联网大潮带来的改变,但几经风雨后,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传统印刷领域,影天印业一方面致力于传统印刷工艺的精炼提升,用工匠之心打造最高端的精品书籍;另一方面,影天印业积极发展数字印刷,用数字印刷为个人印刷品服务,并紧密拥抱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把数字印刷工厂和个人消费者密切联系在一起。但回顾2017年,我心中有两个不

    2018/2/2 18:03:19浏览量:33293

  • 苏精谈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印刷变革

    242

    苏精先生长期致力于研究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1819-1846》《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近代藏书三十家》等。在新著《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7月;中华书局,2018年5月)中,苏精查阅了大量西文档案,细致爬梳、对比了各类中西文献,将十九世纪西方各个教会的基督教传教士使用西式金属活字印刷中文图书的具体过程,完整地加以呈现。此书甫一出版,即赢得广泛关注。而在这次访谈之中,苏精先生既回应了对其著作的批评与商榷意见,也详细介绍了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关情况。柳向春先生在《铸以代刻》的书评《西方传教士如何颠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中提到,石印而非活字印刷,才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雕版印刷构成真正威胁的杀手。民国中期以来,由于铅印等更加便捷的现代印刷手段的发明与引进,广义的“铸以代刻”才真正成为现实。对这个观点,不知您作何评价?苏精:的确有不少人说,取代传统木刻的是照

    2018/7/2 20:35:59浏览量:3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