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栩栩华生’ CEO冯楚轩:印刷物要做全球前10%的纸媒!

2017/11/20 14:05:25浏览数量:43400

“先做好头部内容”,在与冯楚轩对谈时,这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当很多人不看好纸质媒体时,他坚持认为,最好的长篇,最好的照片,依旧掌握在平面印刷刊物手中,而由他带领的“栩栩华生”公司的目标就是成近日,栩栩华生与为全球纸质媒体中最棒的10%之一。

《纽约时报》联合打造了全球第一本独立发行的旅行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Travel Magazine新视线》,“栩栩华生”的创始人、CEO冯楚轩首度发声,探讨当今小众纸质媒体的新边界和新玩法。

专业,让海外小众内容“为我所用”

冯楚轩认为,和外国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唯有专业才能打动对方。在他的主导下成功引入《T》杂志中国版本之前,《纽约时报》从未开展过国际版权合作业务,《T》中国成为其首个独立外版杂志。

栩栩华生引入了多本小众但颇受市场和用户追捧的国际刊物,比如:时尚文化媒体T magazine、设计全媒体wallpaper*、青少年文化全媒体nylon、强调慢生活的Kinfolk、聚焦咖啡与社区内容的Drift、关注父与子关系的Fathers、以及挖掘人与家关系的Apartamento。

据介绍,栩栩华生旗下每本刊物的编辑团队都是独立的,其他的职能部门以其为源头,辅助内容团队的各项工作。几乎每一本刊物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外部合作,比如主打音乐标签的Nylon将邀请到业界最年轻的音乐制作人李丝丝将担任编辑总监,并辅助公司在音乐节、音乐制作、营销等方面的探索;

除了与国内知名创意人士的合作,在引入《Apartamento》版权合作后,将尝试直接聘用来自总部的三位编辑负责中国的内容创作,用他们的眼光来挖掘和输出关于中国的内容。同时还计划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设立分支机构,将中国团队的内容创作输出到海外。

冯楚轩表示,华人文化投资基金(CMC)为公司海外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今年3月,国内领先的传媒娱乐、互联网与移动、生活方式投资及运营机构——黎瑞刚先生领导的华人文化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华人文化”或“CMC”)宣布入股冯楚轩领衔的栩栩华生(北京)文化资讯传播有限公司,未来在业务体系更加成熟后,他也期待和CMC投资的兄弟企业有更多的合作。

2017年8月10日,《纽约时报》将宣布与栩栩华生媒体集团联合打造,并在中国发行全球范围内第一本时独立发行的旅行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Travel Magazine新视线》。中国需要更好的旅行内容,是冯楚轩提出打造这本旅行杂志的初衷。可以观察到,中国现有关于旅行的大量内容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领域:

自媒体垄断(比如旅行达人发布的攻略、指南等)

竞价工具(比如以竞价销售旅行产品为目的的大型平台提供商,携程、去哪儿、马蜂窝)

冯楚轩回忆,当自己主动向纽约时报提出联合创办一本旅行杂志,对方当场拒绝,因为当时的旅行内容只是纽约时报的一个版面。经过多次的坚持和沟通,加之观察到中国日益激增的出境游需求,以及与栩栩华生在《T》中国的合作经历,纽约时报被成功说服。

冯楚轩非常兴奋地为我们取出杂志创刊号并详细展示了各个版面,杂志封面上,陈冲撑着一把油伞伫立在烟雨朦胧的中国上海,人文气息扑面而来。“世界和故乡都在这里。”是这本旅行杂志的slogan,除了带来更好的旅行内容,冯楚轩还期待通过这本杂志,向全世界展示最美中国的风貌。

从杂志第一期开始,中国和海外的内容创作比例已经达到了50:50。杂志的中国编辑团队将打造多个原创栏目,比如以走访中国风景秀丽或保留原生文化的乡村为主题的“乡野”,将邀请不同的文化名人探访他们的故乡,故地重游,发掘文化传承的魅力的“山河”,以及最美中国村宴等。

小众内容的商业边界是否宽广?

“旅行文章是没有界限的”,这是冯楚轩用来描述纽约时报如何从人文角度创作旅行内容,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旅行背后强大的商业衍生潜力。

比如,《纽约时报》就以旅行内容孵化衍生出专门的精品旅行线路服务the NYT Journey,迄今已经积累了170多条全球精品线路,这样的产品也将嫁接到栩栩华生即将推出的“花生旅行”app上,探索在线上聚合旅行内容的同时,提供境内外小众旅行目的地产品,精品定制化路线的商业模式。

“如何生产更优质内容?”这个话题常被品牌、媒体、乃至资本界挂在嘴边,但当人们谈论优质内容的重要性时,背后实际关心的其实是内容与流量入口、精准用户、品牌定位、场景营销等商业痛点的关系。

冯楚轩认为,栩栩华生由不同的头部内容和不同创意公司所组成。比如未来可能会和《Apartamento》联合组成新的创意公司,但是头部内容是一切的基础,关于头部内容的重要意义,他这样比喻:“如果把市场看作是一间房子,头部内容的印刷物就是进入房间的钥匙,至于如何装修美化房间,都是进入之后才可以施展的手段。”

小众印刷物媒体如何传播和发展用户?

纸质媒体之所以不被看好,很大程度上由于杂志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和购买用户的骤减,对此,冯楚轩坚信,有一部分人是需要有适度的时间离开互联网,还有一部分人对科技并不感兴趣,而他对团队的要求是,这部分用户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想到自己。而他对自己的内容把控描述为:我不看数字,只关心内容。

“无论是纸质媒体还是互联网,都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关键是看这个媒介是否提高了传播效率?而我认为,头部内容更适合印刷物,而非微信微博。”

与此同时,冯楚轩坦言,技术不是我们擅长的,我们负责把头部内容、把创意做得更好,然后会通过和内容分发商合作,依靠最好的技术找到精准的用户。

栩栩华生的 to-do-list

招聘更好、更新的人才列在冯楚轩待办清单的第一位,此外,我们还聊到了视频,冯楚轩说:“我对视频很感兴趣,影像最重要的是记录和真实,我会选择比如旅行、自然、家庭、园艺等生活方式为主题,而不是时尚。”

当问到冯楚轩对海外市场的考虑时,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当业务更加成熟稳定后,我们可以通过投资等方式成为国外小众媒体的股东,共同搭建海外平台。”

尽管传统纸质媒体在今天被普遍看衰,一直低调的冯楚轩提到公司的未来,却坚定地表示,“相信这个世界一定可以容下一家非常棒的专注于头部内容创作的公司,哪怕是很传统的那种!”

相关文章

  • 苏精谈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印刷变革

    242

    苏精先生长期致力于研究以基督教传教士为主的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著有《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1819-1846》《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近代藏书三十家》等。在新著《铸以代刻:十九世纪中文印刷变局》(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7月;中华书局,2018年5月)中,苏精查阅了大量西文档案,细致爬梳、对比了各类中西文献,将十九世纪西方各个教会的基督教传教士使用西式金属活字印刷中文图书的具体过程,完整地加以呈现。此书甫一出版,即赢得广泛关注。而在这次访谈之中,苏精先生既回应了对其著作的批评与商榷意见,也详细介绍了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关情况。柳向春先生在《铸以代刻》的书评《西方传教士如何颠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中提到,石印而非活字印刷,才是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对雕版印刷构成真正威胁的杀手。民国中期以来,由于铅印等更加便捷的现代印刷手段的发明与引进,广义的“铸以代刻”才真正成为现实。对这个观点,不知您作何评价?苏精:的确有不少人说,取代传统木刻的是照

    2018/7/2 20:35:59浏览量:27463

  • 蒲嘉陵:从印刷毕业季谈起

    113

    对于印刷这个具有特别属性的行业而言每一位毕业生或许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故事我们联系了9位印刷毕业生聊一聊关于印刷的故事又是一年毕业季,完成了四年酷暑寒窗修业的学子们即将或已然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迈向充满变数的未来。结缘印刷触景生情,回想自己走过的历程,从阴差阳错接触印刷,到了解、知晓并热爱上这个行业,也许和多数印刷专业毕业生进入这个领域学习的经历相仿,但结果或许有所不同。自小酷爱美术,曾立志在这个领域奋斗并有一番作为的我,却在1978年高中应届毕业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在四川仅仅招收6名学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专业,并如愿以偿。这个选择完全是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大旗”和印刷工艺的名称所吸引,是一个“以貌取人”、阴差阳错的结果。后来我才知道,尽管设在工艺美院,但印刷工艺专业与美术并无直接关联,完全是一个工科专业。假设当初不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生,或许我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假设当初不是“印刷工艺”这个名称,而是此后的“印刷技术”或今天的“印刷工程”,我肯定不会选择这个专业,当然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人生轨迹。不过历史是不会因为假设而改变的,否则《Back to the Future》(回到未

    2017/11/17 14:59:04浏览量:26480

  • 下一个改变规则的是什么?

    120

    行业翘楚,本刊集团战略发展顾问Mike Fairley先生接受媒体专访,畅谈标签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1.您认为行业内哪些新技术和工作流程的推出将会对未来标签业产生深远影响?Mike Fairley:首先是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特别是涉及到喷墨印刷和混合印刷的新技术;除此之外,行业转向单张纸数码印刷和软包装印刷的趋势十分明显;另外,值得行业关注的还包括:印刷机的数字化改造、检测与印后领域内的技术创新等。上述新技术、新迹象都将会对标签业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2.部分媒体将工业4.0喻为“第4次印刷工业革命”。对此,您有何看法?您认为产业链上的交流与沟通进步会对工作流程产生怎样的影响?Mike Fairley:前几次的工业革命是工程业和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比如从手工业过渡到机械化生产,从木制品加工过渡到金属制品加工;就印刷业而言,印刷的幅面越来越宽、印刷速度越来越快、油墨和材料的配方不断进步,计算机排版和制版广泛使用。现如今,新一代工业革命更多地涉及到知识与技能、交流与沟通、即时性、对消费者的影响、数字化、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等等,未来将大有可为,这不再是简单的工程、机械和制造方式的改造,而

    2017/11/17 16:02:37浏览量:33140

  • 「硬糖少女303」新LOGO发布,一个字:谜!

    273

    图片来源:网络、微博2020年7月4日,腾讯视频女团成长节目《创造营2020》总决赛举行最后一次考核舞台现场,硬糖少女303正式成团并出道。《创造营2020》结果出炉后,官方微博也连夜将全新LOGO发布,结果没想到却引起一阵吐槽。△ 硬糖少女303 横版LOGO可以看到LOGO中稍微有设计感的图形就是其中的七角星了,四种不同的颜色搭配在一起,勉强能让人联想起那种含有超标色素的棒棒糖。而采用七边形的寓意应该就是象征着团队里的七名成员,至于LOGO里的汉字,就很难说有什么设计理念蕴藏在内了。当然,横版还好,最起码排版过得去,真正掀起吐槽大浪的是官方发布的竖版LOGO。△ 硬糖少女303 竖版LOGO要说竖版LOGO引起吐槽的点在哪呢,最大的毛病就是排列随意,“硬”在上,“糖”在右,“少女303”在下,中间莫名奇妙插个七边形,实在找不出用意在哪。不仅是粉丝高喊不满,众多吃瓜路人也纷纷加入吐槽队列,甚至还有动手能力强的,直接开始恶搞起来~哈哈哈,是不是很有意思。其实吧,倒主要不是硬糖少女303的LOGO有多丑,主要是这个LOGO整体显得很廉价,除了一个有颜色的七边形,再也没有设计感在里面了。而

    2021/2/13 13:44:55浏览量:39553

  • 被遗忘的民族骄傲:曾阻击柯达 两次卖身后转型印刷

    243

    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与世界品牌同台竞争的胶卷企业,乐凯独自抗起民族品牌大旗,与柯达、富士胶卷“三国鼎立”。而近些年来,乐凯撕下标签,与“胶片”越来越远。据6月27日媒体报道,乐凯将与中印南方、中印器材两家印刷公司重组。据了解,此次重组是打造乐凯印刷影像材料业务全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巩固国内印刷行业的龙头地位。从胶卷老大,到涉水光伏材料和锂电材料,十余年的转型之路,乐凯经历了什么?年销5000万卷,民族品牌抗衡柯达富士在距离雄安新区只有50余公里的地方,坐落着“留住美好回忆”的乐凯胶片厂区。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7月1日的新中国第一个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彼时,乐凯风光一时无两,生产的胶片曾一度占据中国电影胶片市场的大半江山。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业崛起,极大地冲击了原来的电影市场,与此同时,电影胶片市场出现萎缩。在此背景下,乐凯集团第一次尝试转型,主营业务从电影胶片转向彩色胶卷及彩色相纸。90年代后期,乐凯彩色胶卷和相纸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分别达到25%和20%,并出口40多个国家。尽管这个数字距离行业老大柯达在中国50%左右的份额相差甚远,但乐凯却成了组织柯达、富士垄

    2018/7/2 20:49:41浏览量:26803